
10月17-19日,由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参与承办的“区域国别研究与古都文化国际传播研讨会”在古都洛阳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区域国别研究的国家使命与古都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路径”为核心议题,来自全国近50所院校和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前沿问题,为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效能贡献学术智慧。外国语学院院长岳中生教授主持开幕式。
校党委副书记郭相春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郭相春副书记代表学校强调,河南科技大学始终秉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部署与区域发展需求,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以及学科交叉创新工作。外国语学院依托“河南省古都文化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等优质平台,在区域国别研究与中原文化对外传播领域逐步形成鲜明特色与显著优势,持续助力“河南故事”“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他期待本次会议能够成为汇聚学术智慧的思想高地、促进学科交叉的融合平台以及深化校地协同的实践窗口。
中共河南省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来贺信,指出区域国别研究是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学术支撑,古都文化国际传播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实践路径。本次研讨会紧扣时代命题,对深化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实践、推动河南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贺信高度评价河南科技大学发挥学科与人才优势,为跨学科对话与合作搭建高水平平台,并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深入交流,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知识体系、增强国际传播能力贡献智慧。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完整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本次会议聚焦国家战略与学科前沿议题,兼具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在主旨报告环节,研讨会邀请了多位权威专家,报告内容丰富且具有深度,涵盖区域国别研究方法论、外语学科转型、翻译实践创新及文化传播策略等方面。苏州大学孙继强教授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外语学科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转型路径;东南大学李新烽教授结合自身非洲研究经验,提出“国别研究+专业深耕+在场实践”的系统方法;上海外国语大学韩子满教授呼吁加强西方智库涉华内容翻译的跨学科研究;东南大学田庆立教授以“共同体范式”为核心推动区域国别学理论创新;首都师范大学焦丹教授通过“北京模式”系统阐释古都文化国际传播的范式转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吴英杰研究员以日本古都文化外译实践为参照,为我国古都文化国际传播提供实践启示。
本次会议还精心设置“区域国别研究前沿动态”“古都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学科综合研究”三个平行论坛,与会学者通过专题发言、点评互动等多元形式开展深度学术交流。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展现了学院在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活力与学术潜力。
闭幕式上,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代顺道总结指出,研讨会聚焦国家战略实施与文明国际传播核心任务,通过多维度、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为区域国别研究与古都文化国际传播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与会专家学者凝聚共识,将有效助力相关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传播学院院长易明高度肯定本次会议对国家战略的学术回应以及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探索价值,认为其必将为相关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以及国际传播实践创新带来深远影响。
一直以来,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依托多语种专业优势与省级科研平台资源,积极推动区域国别研究与文化传播工作深度融合。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思想交流盛宴,更是深化校地协同合作、拓展开放合作领域的重要平台。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重要契机,进一步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加强跨学科研究团队建设,深化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持续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贡献力量。